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创建于1915年的山东省第一所官办医学高等学校——山东省立医学讲习所。经教育部批准,2019年2月,由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整合组建而成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正式成立,同时挂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牌子,掀开了聚力改革创新、争创一流大学的崭新篇章。
校(院)有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院士5人)、海外院士2人,国家海外重点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人才67人。
校(院)有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2025年获批研究生推免资格。目前,拥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其中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1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25年本科招生专业35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5个,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对接产业专业群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试点专业3个。27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门课程入选省思政课“金课”和课程思政示范课。
校(院)在软科2025中国大学排名钟位列中国医药类大学排名榜单第19位,相比去年上升6位,主榜高校排名第163位,创造了校(院)在该排名中的历史最佳成绩。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一般社会科学、材料科学等10个学科居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68‰,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6位。中国医学科学院科技量值排名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7位。
校(院)有全国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高水平创新平台60余个;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近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2项,山东省科技奖励一等奖11项。校(院)拥有附属医院多家,并形成山一大医疗体系,年均直接服务群众就诊4000万人次。有1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7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在复旦大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上,有13个专科进入全国前十或获提名。
2025年录取情况
小编根据此前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发布的《山东省2025年普通类常规批第一次志愿投档情况表》、《2024通用版普通高校拟在山东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2027通用版普通高校拟在山东招生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梳理出以下表格数据。
因培养要求不同,相同专业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的选科要求。以下表格中,2024选科要求适用于2025年和2026年参加高考的考生,2027选科要求适用于2027年及以后参加高考的考生。
2025年,在招生情况方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面向全国29个省(区市)招生,招生类别涵盖普通类、省属医学公费生、地方专项计划、中外合作办学等。
校(院)2025年新增的两个专业为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和法医学。其中,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的专业代码为101015TK;学位授予门类:工学;学制:四年。2025年4月,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为瞄准国家战略、科技发展和市场需求,有29种新专业进入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其中,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申报的“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通过审批,成为全国首批开设该新专业的两所高校之一。
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依托医学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省医学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学院,省智能诊断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以“医学+工程”为核心,突出“AI+”未来医疗场景特色,以“项目化学习”和“AI赋能教育”方式构建新型科教融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致力于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临床应用思维与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未来可在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临床设备运维、装备检测认证等关键岗位发挥重要作用,为未来智能医疗与高端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另外,2025年新增的法医学专业代码为100901K;学位授予门类:医学;学制:五年。该专业依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临床与基础医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法医学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济南市法医整合组学重点实验室等部门共同建设。临床与基础医学院拥有专职教师68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9人,具备法医学教学科研和实习基地等完善的平台,充分保障教学和实践的需求。
在录取情况方面,2025年度校(院)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招生,共录取普通本科新生4832人(含“3+2”转段42人)。在全国医学类专业报考热度整体下降的背景下,校(院)通过优化专业结构、精准投放计划,实现生源质量“稳中有升”,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生源质量稳中有进,核心指标持续向好。2025年,校(院)在各省录取位次表现亮眼,省内招生优势尤为突出。山东省内普通批录取最低位次16.05万,较2024年提升0.35万位,位列省属高校第9位,较2024年上升2个位次。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录取最低位次50851,虽受行业大环境影响略有波动,但在省属高校中仍稳居前列,录取平均分579.73分,对应位次43708位次,充分体现出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在考生和家长心中的认可度持续增强,彰显社会对校(院)医学教育实力的信赖。
公费医学生培养成果显著。6名临床医学专业公费生录取平均位次18530,保持全省前1%的高位水平,较2024年提升6065位,连续三年实现位次稳步提升,充分体现基层医疗单位对校(院)培养质量的信任。
省外生源情况亮点纷呈。1525名省外新生覆盖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广东、福建、安徽、四川等21个省份的最低录取位次实现提升。其中,海南最低位次提升11714位,四川临床医学专业位次提升5.8万位。同时,河北、江苏、北京、重庆等14个省份的22个科类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特殊控制线,其中14个专业超出特控线100分以上,省外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专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学科表现亮眼。校(院)严格落实“新医科”建设要求,持续推进专业动态调整,招生专业精简至36个优质专业,较峰值减少30.8%。2025年新增的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法医学两个专业首年招生即获成功。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专业省内最低位次9.1万,显示出社会对医工交叉专业的认可度显著;法医学专业在全国14所招生高校中位列省属第一,省内最低位次8.1万,展现出强劲的专业竞争力。同时,精神医学、智能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等专业位次分别提升1775、4918、565位,专业发展均衡性持续改善。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